突发性聋的病因不明,很多致病因素都可能导致突发性耳聋,目前获得广泛认可的主要有病毒感染学说、循环障碍学说、自身免疫学说以及膜迷路破裂学说等。
1、病毒感染学说
许多病毒都可能与本病有关,包括巨细胞病毒、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麻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和流感病毒A、B及水痘病毒等。很多患者在发病前有上感病史,儿童突发性聋多发生在冬春季上呼吸道感染及腮腺炎流行的季节,且听力损失较为严重,发病前常有感冒或流行性腮腺炎接触史或患病史,提示本病与病毒感染密切相关。
2、循环障碍学说
目前普遍认为内耳供血障碍是突发性聋的主要病因,患者的听力损失程度与耳蜗血流速度、血流量和血管横截面积有关。内耳的血液供应来自迷路动脉,内耳毛细胞生理活动耗氧量较高,对缺氧耐受差,血压或循环二氧化碳分压下降都可能引起耳蜗外淋巴氧张力减小,从而降低内耳供氧量,引起听力下降。
3、自身免疫学说
自身免疫学说是突发性聋较新的致病机理。流行病学研究提示,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Cogan氏综合征、颞骨动脉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多动脉炎等均与突发性聋有关。
4、膜破裂学说
膜破裂是指内耳的圆窗膜或前庭膜破裂,合并蜗管膜破裂。研究发现,患者内耳解剖可能有某些缺陷,导致患者在颅脑损伤、用力咳嗽、呕吐或喷嚏,以及气压伤的高飞、潜水及游泳等情况下出现窗膜破裂,导致突发性聋。
5、其他学说
关于突发性聋的发病机制还有代谢障碍、内耳水肿、过敏、血管纹功能紊乱等学说,尚有待查证。临床上多数患者无明显发病原因,一些有较明显的劳累、情绪激动、精神紧张及感冒病史,这些因素可能与发病有一定关系。
突发性聋治疗目前多采用综合治疗的方法,有效率在70%左右。开始治疗的时间与预后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应该在发病后7-10天内尽早治疗。
1、糖皮质激素
临床常用的糖皮质激素有:强的松, 1mg/kg,口服,每日1次,晨起顿服,逐渐减量。也可短期内使用地塞米松静脉滴注。
2、改善内耳微循环的药物
包括银杏叶制剂、丹参制剂、前列腺素类、组胺、烟酸、普鲁卡因、莨菪碱类药物、低分子右旋糖酐等。可配合促进神经细胞功能恢复的药物。
3、溶栓和抗凝药物
东菱迪芙和蝮蛇抗栓酶具有降低血黏度、抑制血小板及红细胞的聚集、改善微循环的作用,可用于突发性聋的治疗。但在应用该类药物时必须注意监测血纤维蛋白原水平,并根据检查结果调整用药。
4、神经营养类药物
常用的神经营养类药物有三磷酸腺苷和维生素类等。三磷酸腺苷是一种辅酶,是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因其具有改善机体代谢的作用,已经成为治疗突发性聋的主要药物之一。
5、高压氧治疗
高压氧治疗可以减轻内耳水肿和缺血缺氧损害,改善内耳循环,也能明显提高血液及组织细胞的氧分压和血浆中的容血量和在组织中的弥散半径,加快内耳毛细胞和前庭神经纤维的修复,还能减少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的黏稠度,因而可以用于突发性聋的治疗。治疗效果与患病时间相关。随着治疗经验的积累,高压氧结合药物和其他治疗手段的疗效优于单一的高压氧疗法。
突发性耳聋最明显的症状当然就是耳聋,其次还有耳鸣、眩晕、耳堵塞等。
1、耳聋。此病来势凶猛,听力损失可在瞬间、几小时或几天内发生,也有晨起时突感耳聋。慢者耳聋可逐渐加重,数日后才停止进展,其程度自轻度到全聋。可为暂时性,也可为永久性,多为单侧,偶有双侧同时或先后发生。可为耳蜗聋,也可为蜗后聋。
2、耳鸣。耳聋前后多有耳鸣发生,约占70%。一般于耳聋前数小时出现,多为嗡嗡声,可持续1个月或更长时间。有些病人可能强调耳鸣而忽视了听力损失。
3、眩晕。约2/5天1/2突聋伴有不同程度的眩晕,其中约10%为重度耳聋,恶心、呕吐,可持续4~7天,轻度晕感可存在6周以上。少数患者以眩晕为主要症状而就诊,易误诊为梅尼埃病。数日后缓解,不反覆发作。
4、耳堵塞。患者会感觉到有耳堵塞感,且堵塞感一般先于耳聋出现。
5、眼震。患者若出现眩晕,那么也有可能是存在自发性眼震。
6、其他:少数患者可有耳闷堵感、压迫感或麻木感。
出现以上突发性症状的朋友一定要谨慎处理,提防突发性耳聋的发生。
专家们指出,从医学的角度来讲,突发性耳聋造成耳鸣属于一种急症,需要及时就医,一般不能超过 3天。如果一直延误治疗的话,会对听力造成严重的损害,严重的可能几天内就会出现听力下降的现象,甚至听力消失,造成失聪。所以即使在得到及时的治疗后,在预后的饮食上也应做好适当的保健工作。耳鼻喉专家对突发性耳聋的饮食保健工作介绍如下:
1、突发性耳聋患者应该多补充一些含有丰富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如瘦肉、豆类、各种绿叶蔬菜等食物 。
2、突发性耳聋患者应该多些含有锌物质的食物,如鱼、鸡、鸡肝、鸡蛋、各种海产品等。
3、多食含镁丰富的食物,常见的食物有香蕉、菠萝、核桃等。
4、多食含维生素D和钙丰富的食物,常见的食物有脱脂奶、骨头汤、钙片等。
5、多喝牛奶,牛奶中营养非常丰富。
6、突发性耳聋患者饮食宜清淡而富有营养,减少温燥食物,睡前忌饮浓茶、咖啡、酒等刺激性饮料。
以上都是有利于突发性耳聋患者的饮食,通过适当的饮食,可以调理人体所缺的营养成分,对于病情的恢复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突发性耳聋是急性疾病之一,若不进行及时的治疗,很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那么,要突发性耳聋的检查项目有哪些呢?下面为大家介绍。
1、详细询问病史。病毒感染所致突聋病人可清楚地提供流感,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咽痛,副鼻窦炎等,或与病毒感染者接触的病史、这些可发生在听力损失前几周。血管病变致突聋者可提供心脏病或高血压史、也可有糖尿病,动脉硬化,高胆固醇血症或其他影响微血管系统的系统性疾病的病史。迷路膜破裂患者多有一清楚的用力或经历过气压改变的病史,如困难的排尿、排便、咳嗽、打喷嚏、弯腰、大笑等或游泳、潜水、用通气管或水下呼吸器的潜水或异常的飞行活动。
2、全身检查。应针对心血管系统,凝血系统,新陈代谢和机体免疫反应性,神经系统检查应排除内听道和小脑桥脑角病变、椎基底和大脑血管循环障碍,如摄内听道片和颈椎片、头颅CT扫描、眼底和脑血流图检查。
3、实验室检查。包括血象、血沉、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计数等。血清学检查分离病毒和抗体滴定度测量,还可考虑血糖、血脂、血氮和血清梅毒试验。
4、耳镜检查。鼓膜常正常,也可微红。
5、听力检查。了解听力损失的性质,程度和动态。
6、前庭功能检查。必要时作眼震电图检查。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目前耳聋的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特别是突发性耳聋。因此,对于每个人来说,学会保护耳朵、预防耳聋或突发性耳聋尤为重要。
1、谨慎使用耳毒性药物。链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和庆大霉素等氨基甙类抗生素,经口服、注射或滴耳都可进入内耳,损害内耳的听觉器官,如大量用药,则可成为不可逆性病变,所以,此类药物应昼不用,如非用不可时,宜用最少有效剂量,同时配以大量维生素、血管扩张剂和促进血液循环代谢的药物,以保护内耳。
2、积极防治传染病。有些病毒或细菌性传染病如流感,风疹、猩红热、流脑、腮腺炎、麻疹等都可直接侵及听觉器官、损害听觉功能,尽管现在大都能得到及时适当的治疗,并发耳聋已很少见,但其致聋程度比较严重,也应引起重视。
3、消除外耳的致病因素。耳廓畸形,外耳道闭锁,耵聍、异物、疖肿、外伤、肿瘤等都可能因收集、传导声波障碍而引起传导性耳聋。
4、积极预防中耳疾病。鼓膜、咽鼓管疾病及化脓或非比脓性中耳炎都可引起鼓膜穿孔、内陷、鼓室积液、粘连及听青链中断等症状,使中耳的传音生理改变,引起听力障碍,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情况,给予药物治疗,咽鼓管吹张、鼓膜修补、鼓室抽液、置管、中耳传音机构重建等,恢复或部分恢复已丧失的听力。
5、控制生活和工作环境噪音,加强个人防护。长期接触高强度噪音,可造成内耳组织、细胞坏死,因此,防聋是劳保卫生工作重点,对噪音厂房应监测噪声强度,制定噪音防护标准,凡噪音超标者,应改造厂房,采用隔离和消声设备,改造机器,减少噪音,个人配戴防护耳塞和头盔,或缩短暴露噪音时间等,工作人员要定期检查听力,发现有耳聋者,要调换工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