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症是由于长期能量摄入超过消耗,导致体内脂肪积聚过多而造成的疾病。我国儿童肥胖的发生率约为3%~5%,大多属单纯性肥胖。小儿肥胖症与成人肥胖症、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有一定关联,故应及早预防。
小儿体重超过同性别、同身高正常儿均值20%以上者便可诊断为肥胖症;超过均值20%~29%者为轻度肥胖;超过30%~39%者为中度肥胖;超过40%~59%者为重度肥胖;超过60%以上者为极度胖。
肥胖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最常见于婴儿期、5~6岁和青春期。患儿食欲旺盛且喜吃甜食和高脂肪食物。明显肥胖的儿童常有疲劳感,用力时气短或腿痛。严重肥胖者由于脂肪的过度堆积限制了胸扩展和膈肌运动,使肺换气量减少,造成缺氧、气急、紫绀、红细胞增多,心脏扩大或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甚至死亡,称肥胖-换氧不良综合症。
体格检查可见患儿皮下脂肪丰满,但分布均匀,腹部膨隆下垂,严重肥胖者可因皮下脂肪过多,使胸膜、臀部及大腿皮肤出现白纹或紫纹;因体重过重,走路时两下肢负荷过度可致膝外翻和扁平足。女孩胸部脂肪过多应与乳房发育相鉴别,后者可触到乳腺组织的硬结。男性患儿因大腿内侧和会阴部脂肪过多,阴茎可隐匿在脂肪组织中而被误诊为阴茎发育不良。
肥胖小儿性发育常较早,故最终身高常略低于正常小儿。由于怕被别人讥笑而不愿与其他小儿交往,故常有心理上的障碍,如自卑、胆怯、孤独等。
(一)单纯性肥胖症 95%~97%肥胖症患儿不伴有明显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其发病与下例因素有关。
1.营养素摄入过多 摄入的营养超过肌体代谢需要,多余的能量便转化为脂肪贮存体内、导致肥胖。人体脂肪细胞数量的增多主要在婴儿出生前3个月、生后第一年和11~13岁三个阶段,若在这三个时期内摄入营养过多,即可引起脂肪细胞数目增多并且体积增大,治疗较困难且易复发;不在脂肪细胞增殖时期发生的肥胖仅出现脂肪细胞体积增大,数目增多不明显,治疗较易奏效。
2.活动量过少 缺乏适当的活动和体育锻炼也是发生肥胖症的重要因素,即使摄入不多但如活动过少,也可引起肥胖。有些疾病需要减少活动,在病期或病后即易出现肥胖;肥胖儿童大多不喜爱运动,形成恶性循环。
3.遗传因素 肥胖有高度的遗传性,目前认为肥胖与多基因遗传有关。父母皆肥胖的后代肥胖率高达70%~80%;双亲之一肥胖者,后代肥胖发生率40%~50%;双亲正常的后代发生肥胖者仅10%~14%。
4.其他 如调节饱食感及饥饿感的中枢失去平衡以致多食;精神创伤(如亲人病故或学习成绩低下)以及心理异常等因素亦可致儿童过食。
(二)继发性肥胖 约有3%~5%的肥胖症小儿继发于各种内分泌代谢病和遗传综合症,他们不仅体脂的分布特殊,且常伴有肢体或智能异常。
(一)控制饮食 必须使摄入的能量低于身体总消耗的能量,长期坚持供给患儿能减轻体重、容易坚持并能促进生长发育的饮食。根据患儿年龄、肥胖程度将肥胖儿的每日总热量分为3种。以学龄儿童为例:严重肥胖并有肺通气不良综合征者,每日给予3347kJ(800kcal)热量,使体重迅速减轻;中度肥胖者给予4184kJ;(1000kcal)轻度肥胖者给予5020kJ(1200kcal)。食物能量来源应为高蛋白质(30%~35%)、低脂肪(20%~25%)、碳水化合物占40%~45%。食物的体积应尽可能大,以产生饱感。青春期由于生长增速,机体需要蛋白质增加,此时热量中蛋白质可占50%-60%,即使如此,有时还发生负氮平衡,使肌肉软弱。因此,蛋白质供应极为重要。
(二)加强运动 使能量消耗增多,单纯控制饮食不能使体重减轻,辅以运动锻炼则减肥效果较好。但肥胖小儿常因运动时气短,动作笨拙而不愿锻炼,应提供能促进能量消耗又容易坚持的运动项目,如晨间跑步、散步、踢球、做操等。运动锻炼还可促进甲状腺素的生理反应和减低腋岛素的分泌,使脂肪合成减少。运动还促进肌肉的发育,保持体力。
(三)药物治疗 很少用于儿童,易于产生药物依赖,若不控制饮食,则不能收效。
(四)心理治疗 对肥胖儿应定期门诊观察,不断鼓励和提高他们坚持控制食量及运动锻炼的兴趣。一旦体重减轻、患儿精神状况随之好转。
营养提示:山楂可降血脂、胆固醇。冬瓜清热解毒,利水消肿,悦泽、好颜色等。适用于小儿肥胖症,高脂血症。
制作方法:山楂、冬瓜剁泥;盆内放适量温水,放入酵母搅开,放入鸡蛋、蜂蜜、面粉搅成浓稠状饧发待用。见面糊鼓起时,加入山楂、冬瓜泥和匀,制成圆饼。平锅加适量油烧热,放入圆饼,煎成金黄色鼓起熟透即可食。
2.荷叶饮
营养提示:荷叶可消食积,醒胃化浊,降胆固醇、血脂等;桑白皮可补虚益气”。适用于痰浊内盛之肥胖儿童,久服可转瘦,身材苗条。
制作方法:荷叶、桑皮各20g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