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免疫(planedimmunization)是根据某些特定传染病的疫情监测和人群免疫状况分析,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有计划、有组织地利用疫苗进行免疫接种,以提高人群的免疫水平,预防、控制乃至最终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
有效的疫苗和疫苗的计划接种,已成功地消灭曾经是人类头号杀手的天花。我国自新中国成立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牛痘、鼠疫、霍乱等疫苗的接种运动。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实行计划免疫,使得绝大多数疫苗针对的传染病得到了有效控制。
在中国,根据《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的规定,疫苗分为以下两类:
一、第一类疫苗是指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需依照政府的规定受种的疫苗。
包括:卡介苗(BCG)、乙肝疫苗、脊灰糖丸(POLIO)、白百破(DTP)、麻风二联疫苗、麻风腮疫苗、乙脑疫苗、流脑A疫苗、流脑A+C疫苗、甲肝疫苗等。
二、第二类疫苗是指由公民自费并自愿受种的疫苗。
包括水痘疫苗、轮状病毒疫苗、7价肺炎疫苗、嗜血流感杆菌疫苗(HIB)、五合一疫苗 (包括IPV、DTP、HIB)等。
1986年6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由卫生部、国家教育委员会、全国妇联、广播电影电视部、经济贸易部、国家民委联合发布通知,成立全国儿童计划免疫工作协调小组和每年4月25五日开展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活动。至此,我国已建立了完善的免疫接种程序:在婴儿出生24小时内,即进行乙肝疫苗接种,并在婴儿1周岁之前,完成程序中的所有基础免疫。
1988年第41届世界卫生组织大会确定每年的12月15日是世界强化免疫日(World Strengthened immunity Day)。今年世界强化免疫日的主题是:"强化身体免疫,预防传染性疾病"。
预防接种包括"计划免疫"和"强化免疫"两部分,它们共同构成计划免疫体系,缺一不可。
一般人对于"计划免疫"大都较为熟悉,即按照计划接种疫苗。免疫就是通过接种疫苗这种对疾病有预防作用的生物制剂,从而达到预防和控制一些容易感染的疾病的目的。
而"强化免疫"是根据疾病流行的现实情况,预防控制的实际需要,人为增加的免疫措施,是对常规免疫的加强。它与计划免疫(对新生儿有计划地实施疫苗接种)共同构成计划免疫体系。
世界强化免疫日主要是为消灭脊髓灰质炎而设立的。脊髓灰质炎(又称小儿麻痹症)是少数能被消灭的疾病之一,这主要是因为人是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唯一感染者、已经有有效的疫苗、免疫能终生持续存在等。
强化免疫是消灭脊髓灰质炎的重要措施,全国共开展了三次六轮消灭脊髓灰质炎强化免疫日活动,即每年12月5日和1月5日对全国所有4岁以下儿童各服1剂脊髓灰质炎疫苗。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参加了强化免疫日活动,为儿童喂服脊髓灰质炎疫苗并题了词,充分体现了政府对实现已承诺目标的支持。
1.接种的途径及剂量
不同的疫苗的接种途径、接种对象年龄及接种剂量有所不同。如果接种途径及剂量不当,不仅影响免疫效果,而且还会加重接种反应,甚至造成接种事故。因此在接种前应详细阅读疫苗使用说明书。
2.疫苗禁忌证
WHO规定具有以下情况者作为常规免疫的禁忌证:
(1)免疫缺陷、恶性疾病(肿瘤、白血病)及应用放射治疗或抗代谢药而使免疫功能受到抑制者,不能使用活疫苗;
(2)接种对象正在患有发热或明显全身不适的急性疾病,应推迟接种;
(3)以往接种疫苗有严重的不良反应者,不应继续接种;
(4)有神经系统疾病的患儿,如癫痫、婴儿痉挛等,不应接种含有百日咳抗原的疫苗。
3.预防接种反应
生物制品对人体来说是一种异物,接种后可引起有益的免疫反应,但也可产生有害机体的不良反应或变态反应。主要有以下副反应:
(1)一般反应接种24小时内在接种局部出现红、肿、热、痛等炎性反应,有时可能同时伴有发热、头晕、恶心、腹泻等全身反应。这些一般属正常免疫反应,不需任何处理,1~2天内可消失。
(2)异常反应少数人在接种后出现并发症,如晕厥、过敏性休克、变态反应性脑脊髓膜炎、过敏性皮炎、血管性水肿等。这些反应虽然发生率很低,但其后果很严重,如不及时抢救,可危及生命。
(3)偶合病与预防接种无关,只是因为在时间上的巧合而被误认为由疫苗接种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