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患病毒性心肌炎后,会出现精神差、脸色苍白、全身乏力等症状,还会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等病症表现,少数病情严重的患儿会出现心率增快、气促、肝肺肿大、血压下降、四肢发冷等心源性休克表现。
1、发病前1—3周或数天有上感、腹泻、呕吐、腹痛、发热等前驱症状。
2、小儿精神差,脸色苍白,全身多汗,上腹部有不适或疼痛感,全身乏力。
3、症状严重时可有浮肿、气促、活动受限等心功能不全表现。
4、少数可突发心衰、肺水肿、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脑综合征。
5、心脏大小正常或增大,心音减弱,第一心音低钝,甚至胎心音或奔马律。
6、心率增快、减慢、频发早搏。
7、个别病例心前区可听到Ⅰ—Ⅲ级收缩期杂音,心包摩擦音或心包积液体征。
8、严重病例可有气促、紫绀、肺部湿罗音、肝肿大、浮肿等心衰体征和脉细微,血压下降、皮肤花纹、四肢厥冷等心源性休克表现。
可由多种病毒感染引起,如柯萨奇B组病毒、埃可病毒、流感病毒、轮状病毒、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腺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EB病毒等,其中以柯萨奇 B组病毒引起的病毒性心肌炎最为常见。本病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目前认为病毒对心肌的直接侵袭作用以及病毒感染引起的免疫功能紊乱是该病的主要发病机制。
病毒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对心脏产生损害:一种是病毒进入机体后,随血流到达心脏,直接进入心肌细胞,对细胞形成破坏;另一种是病毒进入机体后,诱使机体自身产生一些伤害心肌细胞的物质,使心肌细胞受到损伤。
受亲柯萨奇病毒感染后,脾脏受刺激可产生反应性、溶细胞性T淋巴细胞,此种细胞对作为抗原的心肌细胞有自体免疫作用,对已受感染和未受感染的心肌细胞都有溶解作用,引起广泛病变、细胞坏死严重,还可产生病毒特异性溶细胞性T淋巴细胞。病毒感染后,心肌细胞表面有被病毒改变的心肌抗原,由于T淋巴细胞能识别这种抗原、使受染心肌细胞溶解,引起炎症。以上二种T细胞都是胸腺依赖性T细胞,切除胸腺后,病毒即使再感染也不会发生以上反应。
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最重要的居室让小儿卧床休息,减轻心脏负担,减少耗氧量。患儿需要卧床静养一段时间,等病情好转,心影缩小后再开始活动。如果患儿疼痛难忍、烦躁不安,可以适当使用镇痛药。
1、卧床休息:在急性期至少卧床休息至热退后3-4周,减少心脏负担及耗氧量。心脏扩大及并发心力衰竭者,更应绝对卧床休息,病情好转,心影缩小再开始逐渐活动。
2、镇静及镇痛处理:患儿出现烦躁不安、心前区痛、肤痛及肌痛时,应及时处理,可用解痛镇静药。
3、控制心力衰竭:并发心力衰竭必须及时控制,由于心肌炎对洋地黄制剂极为敏感,易出现中毒现象,故多选用速效及速排的制剂,在急性心力衰竭控制后即可停药,对慢性心功能不全者多主张长期使用偏小的维持量,直至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为止。利尿药的使用要注意补钾,防止诱发严重心律失常。
4、肾上腺皮质激素:经一般治疗后心力衰竭或末梢循环衰竭未能控制及有严重心律失常者,可试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但在感染早期(起病18天内)一般不宜应用,因激素有抑制机体对病毒的免疫力。
5、维生素C的应用:维生素C有促进心肌病变的恢复、改善心功能、缓解症状和纠正心源性休克的作用。
预防病毒性心肌炎,关键要彻底治愈流感、水痘、风疹等原发疾病。平时应注意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按时预防接种传染疫苗,提高机体免疫力。家长不要带孩子去人多拥挤的地方,如电影院、市场等,并根据气温变化注意加减衣服,减少忽冷忽热等不良因素的影响。对于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预防,家长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着手:
1、要根据气温变化来给小儿增减衣物,预防感冒,同时加强身体锻炼,增强抗病能力,中医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2、根据临床观察,80%的心肌炎复发病人患有慢性咽炎、慢性扁桃体炎、慢性鼻炎,因此积极治疗上述疾病是防止心肌炎复发的重要措施。
3、对于上学的孩子来说,平时要注意劳逸结合、生活规律,避免功课过劳,因为心脏是最怕劳累的器官之一。
4、在饮食调理方面,要合理饮食,不暴饮暴食,少吃烧、烤、煎、炸食品,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在患病时要注意避免使用可能有心脏毒性的药物,平时也可根据个人的体质用中药汤水食疗调理,最好在中医师当面望闻问切后辨证指导食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