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盆测量目的在于了解产妇的骨盆大小和形态,以便知道孕妇应该选择什么类型的分娩方式,所以在产前骨盆测量是必不可少的。不过许多人都不知道骨盆测量是一种什么样的检查,骨盆测量是肛检吗?
骨盆测量是肛检吗
骨盆测量不是肛检。临床上,通常首先进行骨盆外测量,即髂前上棘间径正常值为23—26厘米,髂嵴间径正常值为25—28厘米,骶耻外径大于18.5厘米,大转子间径正常值为28—31厘米,坐骨结节间径正常值为8.5—10厘米,耻骨弓角度大于或等于90度。如骨盆外测量各径线或某径线异常,应在临产时行骨盆内测量,并根据胎儿大小、胎位、产力选择正常的分娩方式。
胎儿从母体娩出时,必须通过骨盆。除了由子宫、子宫颈、阴道和外阴构成的软产道外,骨盆是产道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分娩的快慢和顺利与否,都和骨盆的大小与形态是否异常有密切的关系,狭小或畸形骨盆均可引起难产。初孕妇及有难产史的孕妇,在初次产前检查时,均应常规作骨盆测量及检查。
胎儿能不能通过骨盆而顺利的分娩,既与骨盆的大小有关,也和胎儿的大小有关。骨盆虽然形态正常,如径线小,胎儿虽正常也可能难产;然而当骨盆形态异常,而各径线都足够大时,分娩不一定困难。若骨盆大小正常,而胎儿过大,胎儿与骨盆不相称时,也会发生难产。若胎儿较小,即使骨盆小一些,也能顺利分娩。骨盆有大有小,胎儿也有大有小,即便是经产妇,每次妊娠的胎儿大小也不相同。
因此,为了弄清骨盆的大小和形态,了解胎儿和骨盆之间的比例,产前检查时要测量骨盆。
骨盆测量的方法
1、骨盆内测量:测量时孕妇取膀胱截石位。
(1)骶耻内径(对角径DC):为耻骨联合下缘至骶岬上缘中点的距离,正常值为
12.5~13cm(>11.5cm)。检查者将一手的食、中指伸入阴道,用中指尖触到骶岬上缘中点,食指上缘紧贴耻骨联合下缘,用另手食指正确标记此接触点,中指尖至此点的距离即为对角径。若测量时阴道内的中指尖触不到骶岬,表示对角径值>12.5cm。
(2)坐骨棘间径(中骨盆平面横径):测量两侧坐骨棘间径的距离,正常值为10cm(6横指)。方法是以一手的食、中指放入阴道内,分别触及两侧坐骨棘,估计其间距离。
(3)坐骨切迹宽度:代表中骨盆后矢状径,其宽度是坐骨棘与骶骨下部间的距离,即骶棘韧带的宽度,如能容纳3横指为正常。否则属中骨盆狭窄。
2、骨盆外测量:可对骨盆大小、形态做间接判断。
(1)髂前上棘间径:孕妇取伸腿仰卧位,测量两髂前上棘外缘的距离,正常值为23~26cm。
(2)髂棘间径:孕妇取伸腿仰卧位,测量两髂嵴外缘最宽的距离,正常值为25~28cm。
以上两径线可间接推测骨盆入口横径长度。
(3)骶耻外径:孕妇取左侧卧位,右腿伸直,左腿屈曲,测量第5腰椎棘突下至耻骨联合上缘中点的距离,正常值为18~20cm。此径线间接推测骨盆入口前后径的长度。
(4)坐骨结节间径(出口横径):取仰卧位,两腿弯曲,双手紧抱双膝,测量两侧坐骨结节内侧缘的距离,正常值为8cm,此乃直接测出骨盆出口横径的长度。若此径小于或等于7cm,应测量出口后矢状径。
(5)出口后矢状径:检查者将戴有指套的右手食指伸入孕妇肛门后向骶骨方向,拇指置于孕妇体外骶尾部,两指共同找到骶尾尖端,将尺放于坐骨结节径线上,用汤姆斯出口测量器一端放于坐骨结节间径的中点,另一端放于骶骨尖端处,测量器刻度标出的数字即为出口后矢状径长度,正常值为8~9cm。出口后矢状径与坐骨结节间径之和大于15cm时,表明骨盆出口无明显狭窄。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