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胎是受孕时受精卵出现的某些异常引起的。妊娠后胎盘绒毛滋养细胞增生、间质水肿,而形成大小不一的水泡,这些水泡借蒂相连成窜,外形像葡萄,因此而得名。葡萄胎其实又称为水泡状胎块。
葡萄胎分为两类:
1、完全性葡萄胎:胎盘绒毛全部受累,无胎儿及其附属物,宫腔内充满水泡。
2、部分性葡萄胎:仅部分胎盘绒毛发生水泡状变性,宫腔内尚有存活或已死的胚胎。在自然流产的组织中发现40%病人有一定的水泡样变性,但不诊断为葡萄胎。
侵袭性葡萄胎是指水泡样组织侵入子宫肌层或转移到邻近及远处器宫者。多在葡萄胎清除后6个月内发生,可穿破子宫肌层或转移至肺、阴道、外阴等器官,造成局部破坏出血。其具有恶性肿瘤特点,但治疗效果及预后均较绒癌为好,治疗主要是化疗或加手术治疗。
侵袭性葡萄胎的症状:葡萄胎排出3―4周后阴道不规则出血;妇检发现阴道转移结节、子宫增大、宫旁肿块、卵巢黄素囊肿持续存在;子宫被瘤组织穿破,内出血征;咯血、咳嗽、胸片可见转移结节,头痛、昏迷、偏瘫、抽搐。
侵袭性葡萄胎的诊断依据:葡萄胎清宫后半年内有不规则阴道出血、咯血、咳嗽、头痛、呕吐、偏瘫等;阴道壁可见紫兰色转移结节;子宫增大、宫旁肿块、卵巢黄素囊肿;血尿hcG水平由低转高,或一度阴性又转阳性;胸部X线摄片可见多个棉团样阴影;头颅断层或CT发现占位病变;原发源或转移源病检可见滋养叶细胞增生活跃,组织大批坏死出血,但可见到绒毛结构。
还有,侵袭性葡萄胎Ⅰ期病源局限于子宫,Ⅱ期病源近处转移,如宫旁、附件和阴道、Ⅲ期肺转移,Ⅳ期全身转移。
葡萄胎(hydatidiform mole)又称水泡状胎块,是胎盘绒毛的一种良性病变,可发生于育龄期的任何年龄,以20岁以下和40岁以上女性多见,这可能与卵巢功能不足或衰退有关。
葡萄胎的发生原因尚未完全清楚,多见于怀孕8―12周后。阴道有不规则流血,量多少不定,时出时停,反复发作逐渐增多,如葡萄胎组织快要自己排出时,可发生大出血,导致休克,甚至死亡。
由于葡萄胎长得快,子宫体积一般要大于停经月份,少部分子宫小于停经月份或等于停经月份,又由于葡萄胎迅速增长和子宫过度扩张,会产生阵发性下腹痛,若发生卵巢技素囊肿扭转或破裂,可出现现急性腹痛,这种妊娠的呕吐反应也往往比正常妊娠重得多,部分患者还出现高血压、水肿和蛋白尿,症状严重,容易发展为先兆子痫。
葡萄胎是良性的,病变局限在子宫腔内,不侵入肌层,也不转移到远处。少部分良性葡萄胎可以发生恶变。一旦诊断为葡萄胎,应及时清除,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吸宫,即用人工流产的负压吸引装置,将葡萄胎自子宫腔内吸出,一般一次手术还难以彻底清除,一周后还需再刮宫一次,每次都应送病理检查。
葡萄胎亦称水泡状胎块是指妊娠后胎盘绒毛滋养细胞异常增生,终末绒毛转变成水泡,水泡间相连成串,形如葡萄得名。葡萄胎的水泡样组织超过子宫腔范围,侵入子宫肌层深部或在其它部位发生转移者,称为恶性葡萄胎。恶性葡萄胎多在葡萄胎清除后6个月内发生,但也有部分人葡萄胎未排除之前就发生恶变的。
症状表现为有不规则阴道流血,量多少不定,个别恶性葡萄胎的病人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腹腔出血,急性腹痛,出血多时可发生休克。恶性葡萄胎的绒毛脱落后还会随着血循环转移至身体的其他部位,破坏组织,形成大小不一的血肿。
葡萄胎有完全性和部分性的分别。在葡萄胎中,多数胎盘绒毛组织全部变为葡萄胎组织,滋养细胞增生活跃,无胎儿、脐带或羊膜囊成分存在,这一类型的葡萄胎称为完全性葡萄胎。也有少数病例,胎盘绒毛只有部分发生水肿变性,滋养细胞增生不活跃,并可见胎儿、脐带或羊膜囊成分,这一类型的葡萄胎即称部分性葡萄胎。
部分性葡萄胎的恶变机率明显低于完全性葡萄胎,为2%―5%。但清宫术后仍应严密随诊血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水平,一旦恶变,应予积极化疗。